《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出台後,教育是其中一個重要關注焦點。當港人決定北上大灣區發展之時,子女教育是繞不過去的重要因素。理由很簡單,如果子女本身是在香港出生並就讀,雖說可讓家裏人照顧,自己回內地打拼,但畢竟錯過了在子女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陪伴作用。如果子女在內地出生,而港人父或母的事業人生已在內地扎根了,那麼更要考慮在內地的入學問題。一言蔽之,如果真的安排子女回大灣區入學,首先要考慮甚麼因素?&n
國慶期間,我參加教育局主辦的訪京團,其中一個專業交流活動,就是參訪北京八一學校。雖然參訪的時間非常緊迫,但該學校的沈軍校長一席分享,還是深感啟發,頗有參考價值的。 首先是學校背景,可以說是強中有憂。八一學校,顧名思義,就知道該校的歷史淵源與軍隊有關,建國之後也是以軍隊幹部子弟有重要生源。改革開放之後,生源當然多元化了,尤其學校位處赫赫有名的中關村,區內盡是科技
九月十日教師節,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全體政治局常委都有參加,充份體現了中央對國家教育事業這種根本大計的高度重視。會議不僅對國家的教育事業作出了高屋建瓴的總結和定調,同時也詳細地提到了香港特區的教育,習近平提出要提升兩地青少年國情交流質素,增強青少年對祖國的認同感。這不僅大幅度提高了教育在國家宏觀層面上的意義,同時對於加強內地和香港教育交流也起到了非常大的鼓
九月二十六日至十月一日,我參加了由特區教育局主辦的教育界國慶訪京團活動。我不是第一次參加這類活動,但這次活動卻讓我對教育專業工作得到了更多啟發。一言蔽之,這種啟發在於:教育重視理念,理念貴在實踐。實踐要有規劃,規劃着重平衡。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取平衡 怎麼說呢?這次活動的內容非常豐富,不一而足,我主要講講三個項目:參觀曲阜孔廟、參訪北京
上次筆者提到,香港基礎教育非常缺乏拓展學生國際視野的內容,即使包含「全球化」單元課程內容的通識教育科也不例外。這次談談筆者對如何進行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教育的看法。 表面上看,「拓展學生視野」似乎是不證自明的觀點,但實際上在具體教育實踐上,卻更多是從學生生活所處的「社區」來展開各種教育,從與學科學習有關各類社區考察活動,到OLE(其他學習經歷,即課堂學科以外的學習
早前,習主席回覆香港一眾科學院院士的信函,明確表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並且讓中央對科研基金開放給香港大學科研人員申請。這對於香港加快朝向創新型經濟轉型,首次起到了以中央財政資助撥款的方式,來加以引導和鼓勵發展的作用,這在香港回歸來說,幾乎是破天荒第一次。 首次財政撥款資助 同時,在習主席指示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為香港和內地
根據特區政府的教育政策,香港大約有百分之二十的適齡學生能夠升讀政府資助大學學士學位課程,餘下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適齡學生,分別就讀自資大學學士學位課程(通俗講就是私立大學)、副學士課程(非職業技能課程佔六成以上)、高級文憑課程(職業技能課程佔六成以上),以及到境外留學(海外、內地、台灣等)和極少量出來社會就業。 如果說,社會的進步更多取決於前百分之二十相對精英的學生之未來成就,那麼社會的穩定就
自教改以來,到課室之外,甚至校園之外進行交流考察活動,在基礎教育階段變得愈來愈普遍。對於同學來說,能間中離開課室外出活動,這當然是好事,可以紓緩一下日日如是的坐在課室櫈子上聽課所帶來的壓力。不過,有趣的活動不等於有教學價值的活動。有時候我們在推行這些考察活動時,真的會有意無意中忘記了教育的元素,只着重考察活動的趣味性,最後變成為考察而考察,很可能會浪費了同學老師的學與教時間。&nbs
最近幾天,有幸參與重慶市海外聯誼會舉辦的活動,認識了好多穿梭於內地和香港、澳門三地的朋友,聽他們分享這種穿梭工作和生活的經驗,頗有體會。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新朋友基本上都以年青人為主,平均年齡恐怕比我還小,但有著廣泛的人生閱歷,生長於港澳或者內地,遊學於海外或者港澳,然後在內地和港澳之間穿梭工作,普遍都是視野非常開闊和務實的。 這起碼說明了兩點結論:&nbs
生涯規劃是香港教育術語,簡單來說,就是指對學生進行升學和擇業的輔導和教育。國情教育,毋庸再多言,就是引導學生更為準確客觀地認識中國國情與發展狀況,從而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提升國民身份認同。驟眼看起來,兩者好像風馬牛不相及,前者是屬於學生升學就業輔導,後者是價值教育。 但是,筆者認為,這兩者在香港不但高度相關,而且只有相結合起來,才能使這兩方面的教育工作做得比
關於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教學設計,已經講了許多,之前主要集中在背景資料和教學設計的一些注意事項上,這一期談談另一個教學重點: 「一帶一路」引起的爭議。 通識教育科講究議題探究,所謂「議題」,說到底就是指社會各方(也就是所謂的「持份者」)尚未達成普遍共識的問題,議題,有爭議的問題,便是議題,即使英文Issue,本身也包含爭議的意思。
上一期談到有關「一帶一路」的教學所必須掌握的歷史背景知識,今期談談必須掌握的現況背景知識。關於現況,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需要了解:一個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和技術合作關係上,另一個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政治關係上,兩者缺一不可。本文還是如上期一樣,略去中國與歐美國家在「一帶一路」上的關係,集中談及東南亞、中亞細亞、南亞、中東和俄羅斯。 先
上一期談到,可以藉助「一帶一路」這個題目來向學生推廣認識中國國情。本期探談,可以具體用什麼活動形式來加以推廣。一言蔽之,至少可以有三類活動形式──採訪報道比賽、專題研習比賽和辯論比賽。 先說採訪報道比賽。藉「一帶一路」來認識國情,首先起碼要知道什麼是「一帶一路」。除了上網和圖書館找資料之外,不妨可以組織同學找出與「一帶一路」政策相關
老實說,之前我也沒有想過本文的題目。話說剛剛過去的9月20日的全國港澳研究會在香港舉行的研討會,倒是第一次讓我想起,可以通過「一帶一路」的國家政策,引導學生理解當下的中國發展和國情。 一談起認識國情,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往往有兩類指向:要麼指向歷史上的中國、文化中國,要麼大而化之地介紹改革開放政策。像「一帶一路」這種指向當下的國情內容
今年通識科最後一題,問及日韓等國家的娛樂文化所構成的「軟實力」,對全球文化的影響,以及這些國家的政府能否利用軟實力增強對世界影響力。這是一道既能貼近時事,又能帶出新的概念和角度的題目。 過往問及文化全球化的議題,總是很籠統地問一些西方的飲食、流行文化對全球各國本地文化的衝擊。但今年這一題有趣,帶出了一個其實一直享負盛名的概念:軟實力。眾所周知,軟實力是由美國政治學教授約瑟
全球化單元的題目,似乎一直為不少同學畏懼,皆因「全球」範圍,過於廣漠,難以掌握。但今年通識科試卷的卷一第三題,卻是一條設計很好的題目,不止同時貫通全球化、環境和中國單元,而且難度適中,適合一般中學生的學習程度。 題目問及的「國際旅遊」,當然是全球化行為的一個重要體現。很大程度上說, 「國際」是對「全球化」的一個更為通俗的描述。所謂全
上期談到在杭州參觀良渚文化博物館,這一期繼續談談考古文物與歷史教育的一些粗淺看法。 現在的香港中國歷史教育,從課程上基本集中在商代作為開端,而資料當然以文獻為主,附以少量的文物相片資料。何為文獻?朱熹在註釋《論語》時解釋道: 「文,典籍也;獻,賢也。」也就是說, 「文」是指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字證據,包括各種典章制度紀錄、官修史書等等。
十一月頭去了一趟杭州,杭州景色固然美得無話可說,但此行卻有一處景點引起了我的思考─良渚文化考古博物館。雖說良渚文化不是第一回聽說,但真的去它的遺跡博物館,這卻是第一次。 博物館的館藏不止豐富,而且對良渚文化與其他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之間的關係,乃至與整個中原文化形成的關係,全部用文物證據和地圖描繪解釋得清清楚楚!並且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