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教育局宣布將大刀闊斧改革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糾正存在已久的異化問題,這個當然應大力支持,但因為改革的具體措施,仍有待局方和相關各個委員會加以制定,所以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值得業界和社會密切留意,細緻討論: 平衡課時與國民教育 第一,課時減少與內容更新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 根據官方公布的改革要點,一方面將「刪減課
教育局長楊潤雄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現時有2800多名通識科教師,只有不足一成專教通識,教師數目不會因通識科改革而減少。他稱,通識科未來會定出課程大綱,日後會與學校管理層保持聯繫就新課程培訓教師。 現時有2800多名通識科教師,只有不足一成專教通識,從專科專教角度看,大量兼教教師本就不利科目發展,更何況刪減課程內容,削減課時後,專科專教的教師數量將繼續減少,
高中通識教育面臨多重修訂,至於初中通識,教育局去年表明學校不應開設。教育局回覆,學界對此反應正面,本學年約30間中學在名稱上開設「初中通識教育科」,比上學年少99間(76%),正繼續跟進相關學校。有開設「初中通識科」的學校稱,主要教授思考方法,無關高中通識課題或概念。 其實,確切地說,「初中通識教育科」不是正式的課程名稱。從課程銜接與對應關係上看,小學課程(小一至小六)是小
高中通識教育科將改名、削課時、修改課程,教育局長楊潤雄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社會上對於改革通識科有不少誤解和不必要懷疑,包括質疑通識科將轉為國民教育科,他指出通識科一直包含國家發展,培養國民身分認同亦是整個課程架構重要的重要一環,本港學生須認清香港與自己國家的關係及國家未來發展,而通識科日後的新名不會是國民教育。 通識教育科屬跨學科的學習設計,它幫助學生連繫
教育局日前向全港中小學發出通函,公佈加入「守法」和「同理心」作為首要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以加強學校推行價值觀教育,當局會持續提供學與教資源和教師培訓,支援學校推行相關價值觀教育工作。 身處法治社會,守法是人人應有之義;懂得易地而處,考慮別人的處境及感受,尊重不同的意見,同理心有助營造和諧關愛的社會。但一直以來,無論是學校還是局方,都將側重點放在要求學生
今年中學文憑試歷史科有試題被指迴避侵華史實,題目最終被取消,時任考評局評核發展部經理(歷史科)楊穎宇亦已請辭。但楊日前向考評局同事發電郵道別,電郵聲稱請辭是因「龐大政治壓力」,稱局方決定取消試題時其實已設了「斷頭台」,只待局方接納教育局專責小組調查報告,便會把他「處斬」。 楊穎宇擬卷過程未守規章 對於楊穎宇的以上指控,用事實就能將其駁斥
去年反修例風波爆發多場衝突,至今超過10000人被捕,當中四成是學生,接近 2 000 名是中小學生。已被檢控的被捕人士有 2 300 多人,大部份案件的司法程序正在進行。在已經完成法律程序的案件中,超過八成的人需承擔法律後果。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指出,對於 18歲以下有悔意而非涉及嚴重罪行的被捕人士,警方願意考慮採取讓其可改過自新的措施,例如以警司警誡或簽保守行為來處理
12月4日(星期五)是「國家憲法日」,特區政府將於當日以網上直播方式舉辦一場座談會,與市民一起探討「憲法與國家安全」的重要議題。教育局已向學校發布相關資訊,讓學校在疫情下暫停面授課堂期間,也可安排學生在家學習,觀看直播或稍後重溫內容。 憲法是我國根本大法,是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總依據,為制定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提供了直接的憲制依據。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
近日,教育局宣布改革通識教育科,保留這門學科的必修地位,改革的幅度不可謂不大。無論是什麼陣營的人士,似乎都認為這次改革,幾乎等於把這門學科給「廢了武功」。筆者對此不以為然,恐怕很多都是源於政治上的過度想像,乃至於出現了誤讀。 第一,考評等級的改革,是回歸「初心」的改革。通識科的考試評核,與其他學科一樣,都是從第1級到第5**級,總共7個等級。不說不知道,當初教
近日,香港特區教育局宣佈,新高中通識教育科將實施比較大幅度的改革:維持必修必考,但只設合格與不合格,釋放考試壓力,明確重要的學習概念和知識,重視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和國民身份認同,學習國家發展和憲法基本法教育,提供內地考察機會,設立適用書目表(即審定課本)等,改革修訂之後的科目,可能改一個新學科名稱,不再沿用“通識教育科”這個名字。 這是一個除舊佈新的重大舉措,
教育大學最近出版新書,研究全港近千所中小學的校訓,發現逾半均體現儒家思想,即使是有宗教背景學校,校訓內涵或表述形式均受中華文化影響。雖未正式統計,但研究指不論哪類學校,「仁」、「愛」、「勤」等字在校訓中出現的頻率明顯較高。 校訓反映一所學校辦學傳統和精神風貌,也體現該校處事明理、陶冶情操、崇尚教學等人文精神。《說文解字》中,解「訓」為「說教」,引申而來的有「教誨」、「教導」
特首林鄭月娥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指出,去年發生的社會事件,有逾萬名因反修例而涉嫌違法的被捕,其中四成是學生,近二千人是中小學生,認為事件揭示部分青年人守法意識薄弱,欠缺互相包容尊重的價值觀,將加強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深化《憲法》和《基本法》教育。 有鑒於「違法達義」思想不僅在社會甚囂塵上,同時也入侵校園,因此,加強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深化《憲法》和《基本法
根據警方數字,今年首9個月因涉及毒品案件被捕的10至20歲青少年有341人,遠超去年的185人,升幅超過八成;當中72人報稱學生,較去年多41人,增幅逾1倍。而涉及大麻案的被捕青少年就有131人,比去年同期上升接近1.2倍。警方又發現,網上流傳不少大麻關鍵字,如weed、420、stoner等,亦有人於網上分享吸食大麻心得,批評有人公然把毒品資訊放上網危害青少輕。 &nb
記得不久前有內地媒體問我,香港國家安全教育的現況是怎樣?我直接回答:一片空白! 這絲毫沒有誇張,難道不是嗎?雖然在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後,在學校推動國家安全教育的意識,的確是在社會上開始覺醒了。但是,關於應該如何推行,還是更多處於一種懵懂未知,甚至狹窄的理解狀態。筆者想提出,至少有兩個重要的關注焦點,需要教育界和社會予以釐清。 第一,教育
時下學生不時「改圖」諷刺校政,城大近日更新學生行為及紀律程序守則,列明未經授權使用、更改、修改校歌、校徽等導致大學名聲受損亦屬「行為不當」,將面臨紀律處分。新修訂於昨日生效,城大學生會批評新修訂收窄學生表達自由,又批評校方未公布便即時生效新修訂,更質疑校方修訂不符程序正義。 校歌和校徽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一所學校教育思想的號召和激勵,精神風貌的展示和宣揚。校歌和
校園欺凌事件再發生,網上近日瘋傳一名穿校服初中女生,遭數名同校女生在梯間掌摑欺凌短片,今次已是過去半年揭發的第五宗欺凌案,情況令人憂心。 學校是一個體現照顧、關懷、互相支持和互相尊重的地方,對校園內的歧視、欺凌及暴力行為,學校必須採取「零容忍」政策,絕對不接受任何形式或任何原因的欺凌行為,學校教職員須時常留意學生的表現和行為,學校亦有責任採取積極措施確保學生在學校的身心安全
本港校園再度發生校園欺凌事件,確實令人痛心。教育局發言人表示對任何欺凌行爲「零容忍」,學校如發現任何欺凌事件,必須按其校本機制嚴肅處理,特別是保護受欺凌的學生,以及即時制止欺凌者及加以輔導。 其實,一直以來,教育局都是以校本政策應對校園欺凌。所謂校本政策,即是要求每間學校各自制訂校園欺凌的舉報機制及處理程序,嚴肅對待每宗欺凌事件,但沒有強制規定學校須向教育局通報。另外,也建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違法防治中心與科技公司聯科集團合作,開展「Project RADAR II─隱蔽吸毒及干犯毒品罪行輔導計劃」,推行本港首個分析毒品相關帖文的研究項目,運用人工智能系統及大數據分析,嘗試以客觀角度分析社交媒體用戶對毒品的想法及吸食原因,期望能制定出具針對性的抗毒教育策略。 研究發現,近年社交媒體涉及毒品相關的帖文數目及瀏覽量大幅上升。帖文數目由2016年的1,
去年6月反修例風波爆發,示威導致警民關係緊張,有議員關注警員子女在校園被同學或教師欺凌的情況。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立法會質詢環節回應指,局方對任何校內欺凌都是「零容忍」,又指自去年中至本月收到25宗有關個案。經調查後確立的個案,校方已對涉事教師與學生採取紀律行動,當局會對涉事老師作跟進調查及行動。 一般而言,校園欺凌行為多來自暴力模仿、壓力宣洩、法律意識淡薄、情
近年無論是香港的通識教育科,還是內地的教育改革,似乎都異常推崇所謂的「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然而,在培養學生建立這種批判性思考的時候,又望文生義,過度聚焦在通過批判既有的一些觀點,來彰顯自己具備批判性思考能力。其實,以筆者的理解來看,批判性思考最重要的是要養成獨立和嚴謹思維的習慣,而建立獨立思維的重點,不在於駁斥某些既有的觀點,關鍵在於能夠更全面地理解問
一名15歲少年於今年初在元朗朗晴居對出、鳳翔路一帶馬路投擲汽油彈,早前承認縱火及管有物品意圖損壞財產兩罪,被判感化18個月,其中9個月須入住兒童及青少年院舍接受監管,原審裁判官水佳麗在判刑時讚揚少年為「優秀嘅細路」。其後律政司不服判刑,覆核刑罰成功,潘兆初首席法官今改判少年進入勞教中心,兩項控罪同期執行。 該案在5月審判時,原審裁判官水佳麗認為該名少年確有違法
剛公布的《香港中學課程檢討報告》,通識教育科自然備受關注。 一、對甚麼課題適用於通識科探究式學習 對報告的3.6.16比較認同,對於一些尚在發展中的時事,其實要師生進行有效的探究學習,着實不易。特別是今天這個真假訊息大量充斥於媒體和網絡的所謂「資訊時代」,光是辨別資訊的真偽,已經非常不容易,遑論要在有證有據的基礎上進行探究。
銅鑼灣直資名校聖保祿學校,預告新學年高中必修的倫理與宗教科,將加入為期四節的《國家安全法》課程,被該校舊生組織「聖保祿政治關注組」質疑與倫理科的生命教育、道德探討的原意無關。教育局強調學校開展國安教育是應有之責,可擬訂校本課程內容,教授相關的知識。 聖保祿學校舊生組織認為《國家安全法》與倫理科的生命教育和道德探討無關,其實這是一種將法律和道德倫理強行分拆的思維。法律與倫理不但不是無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