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社會大「獨」能禁校園小「獨」自止

今年暑假最吸引媒體報道的校園事件,竟然是來自十幾間學校的中學生,各自成立所謂的「港獨」關注組,以推動在校園內進行「港獨」活動。此等舉動,頓時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爭論。畢竟校園是一個供學生學習的場所,有別於其他社會場所,同時「港獨」又是明顯違反基本法和其他相關法例的行為,而中學生又屬於十八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士,箇中爭議的分寸拿捏,尺度掌控,可以說比校園以外的成年人社會來得更加複雜。 違法與言論

corner

「一帶一路」引起的教學爭議

   關於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教學設計,已經講了許多,之前主要集中在背景資料和教學設計的一些注意事項上,這一期談談另一個教學重點: 「一帶一路」引起的爭議。     通識教育科講究議題探究,所謂「議題」,說到底就是指社會各方(也就是所謂的「持份者」)尚未達成普遍共識的問題,議題,有爭議的問題,便是議題,即使英文Issue,本身也包含爭議的意思。

corner

不要糾纏在歷史懷舊意識中

   今天還是講「一帶一路」的教學,重點是不要糾纏在歷史懷舊意識之中。什麼叫做歷史懷舊意識呢?本無此說,這裏是借用戰略學的一個名詞:戰略懷舊意識Strategic Nostalgia,本意指那些為國家研究發展戰略的專家智囊,過度沉湎在對過往歷史的類比之中,以至於所提出的發展戰略或者軍事戰略,僅僅是對過去歷史經驗的重複,頂多加上若干小修小補而已(見於西方戰略研究學的經典作品《T

corner

一帶一路教學所必須的背景知識:歷史和現況(下)

   上兩期分別談到有關「一帶一路」的教學必須掌握歷史背景知識,以及必須掌握的現況背景知識。關於現況,上一期主要介紹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和技術合作關係上,這一期主要講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政治關係上。本文還是如上兩期一樣,略去中國與歐美國家在「一帶一路」上的關係,集中談及東南亞、中亞細亞、南亞、中東。     除了南亞的巴基斯坦之外,中國自改革開放以

corner

一帶一路教學所必須的背景知識:歷史和現況(中)

   上一期談到有關「一帶一路」的教學所必須掌握的歷史背景知識,今期談談必須掌握的現況背景知識。關於現況,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需要了解:一個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和技術合作關係上,另一個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的政治關係上,兩者缺一不可。本文還是如上期一樣,略去中國與歐美國家在「一帶一路」上的關係,集中談及東南亞、中亞細亞、南亞、中東和俄羅斯。     先

corner

一帶一路教學所必須的背景知識: 歷史和現況(上)

   隨着「一帶一路」政策宣講,這個課題也自然而然進入通識科的課題,成為教學和探究的議題。看過坊間業界一些為數不多的「一帶一路」通識科教學材料,還是那種通病:介紹課堂教學設計的多,介紹課題教學內容的少。誠然,這個題目的確非常新鮮,沒有多少成熟的參考資料可供中學教育使用,但這也不等於可以淡化處理課題內容。     筆者認為,有關「一帶一路」的背景知

corner

全球化和恐怖主義

   全球化單元是一個師生皆覺苦難的單元,而政治全球化更是難中之難。因此,在業界呼籲之下,政治全球化順應民意而從通識科全球化單元中給取消掉了。好了,恰好爆發ISIS伊斯蘭國等一系列恐怖主義襲擊事件了,那麼到底該不該向學生介紹這些佔據全球媒體頭條和全球社會普遍關注的大熱門時事議題呢?如果應該介紹,在哪個單元說好呢?如果不應該介紹,那以後就不要再提通識科關注社會時事了,最引關注的

corner

港女港男港孩現象

   有學生忽然問我,港女港男現象,與通識科有關嗎?     當然有關!既然愈來愈多女性感覺難以結識異性,這都快成社會問題了,又怎會與關注社會議題的通識科無關?     細細想來,香港社會也真的愈來愈多人際難題─男性有「港男╱ 宅男」, 女性有「港女╱ 盛女」,小孩又有「港孩」,到了幾乎逢「港×」都是負面語彙的地步。

corner

藉「一帶一路」 認識國情的活動形式

   上一期談到,可以藉助「一帶一路」這個題目來向學生推廣認識中國國情。本期探談,可以具體用什麼活動形式來加以推廣。一言蔽之,至少可以有三類活動形式──採訪報道比賽、專題研習比賽和辯論比賽。     先說採訪報道比賽。藉「一帶一路」來認識國情,首先起碼要知道什麼是「一帶一路」。除了上網和圖書館找資料之外,不妨可以組織同學找出與「一帶一路」政策相關

corner

通過「一帶一路」認識國情

   老實說,之前我也沒有想過本文的題目。話說剛剛過去的9月20日的全國港澳研究會在香港舉行的研討會,倒是第一次讓我想起,可以通過「一帶一路」的國家政策,引導學生理解當下的中國發展和國情。     一談起認識國情,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往往有兩類指向:要麼指向歷史上的中國、文化中國,要麼大而化之地介紹改革開放政策。像「一帶一路」這種指向當下的國情內容

corner

幾近空白的香港抗戰史教育

   留意,我不是說香港抗戰幾近空白,我是說香港抗戰史教育的幾近空白。香港幾乎人人都知道什麼叫做「三年零八個月」,也就是日本佔領香港的時間。但是,對香港在整個中國抗戰之中扮演什麼角色,以及當時的香港人在日本統治之下遭遇過什麼苦難,卻知之不多。為何會這樣呢?這是基礎教育缺失之故,在中國歷史科課程範疇內,能夠提到香港抗戰歷史的,根本就沒有幾句話。    &nb

corner

抗戰教育的矛盾心理

   今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九月三日又是國家第一次規定的抗戰勝利紀念日假期,那麼在中小學進行抗戰教育就是應有之義。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本文標題又稱作「矛盾心理」?總不見得不作教育吧?   從歷史教育、國情教育乃至公民教育(反對戰爭、珍惜和平是一項毫無爭議的普世價值和公民教育價值觀)的宏觀角度來看,當然是要進行抗日紀念的教育。但是,當你從老師微觀教學

corner

當民選政治體制癱瘓時

   在撰寫本文的那一刻,新聞報道希臘紓困公投結果──在超過六成的投票率情況下,超過61%的選民投下反對票,反對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會開出的紓困緊縮財政措施,遠遠超過不足40%的支持票。也就是說,大部分希臘國民拒絕為還清債務而要過上緊衣縮食的生活,而過去所欠債務的主要用途,就是支付希臘國民各種社會福利。     好了,這與通識教育科有什麼關係呢?總

corner

從新聞事件到時事議題

   嚴格來說,新聞事件與時事議題是兩個截然不同層次的概念,儘管坊間的通識科參考材料往往不作區分。然而,不作區分是既不利於教學,也不利於學習。「個別青年人做醫學美容出意外」, 這是新聞事件(incident) (2015年卷一第二題), 「應該立法限制非成年人士進行非醫療性整形外科手術」是時事議題(issue)。事件和議題之間的區別與關係,對指導通識教育科的學與教有非常重要意

corner

通識之難,不在其多,而在其虛

   首屆通識科考試之後,不少前線科任老師都抱怨,該科課程議題太多,怎麼教都教不完。結果試卷一出台,六條題目中只有一條是近期時事,就是卷二第一題關於機場第三條跑道的爭議,其餘五題皆不是近期時事。如此命題,幾乎把「貼時事、捉題目」的可能性全給堵死了,這更進一步加劇了老師覺得這門學科教來教去都教不完的印象。為此,坊間不少學科團體呼籲,應盡快檢討課程和考評,減少議題數目甚至減少單元

corner

培養時事感覺更勝應試技巧

   看了標題別誤會,我不是用陳腔濫調來苦勸大家。通識科作為必修必考的學科,老師、同學都關心考試問題,這是人之常情。因此,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老師,都在報章、講座等不同場合,大談通識應試技巧。雖然應試技巧的分享一般都很受師生歡迎,但是筆者想強調,僅僅關心應試技巧是不足以應付通識科的。或者更為精確地說,如果你僅僅關心通識應試技巧,那麼恰恰就掌握不了通識應試技巧。  &n

corner

自我檢視通識學習

   下學期考試快結束了。又經過一年的學習,對通識的感覺如何?上學期成績如何?是時候要自我檢視學習的情況了,看看下列問題:     這一學年的測驗、考試,你成績如何?是一直都是合格以上,還是一直都是不合格?或者有時合格,有時不合格?最尷尬、最常見的是最後一種,如果老師評改水平不變,這種時高時低的成績趨向,說白了,反映其實你仍然未能掌握通識的竅門,

corner

軟實力的文化衝擊

今年通識科最後一題,問及日韓等國家的娛樂文化所構成的「軟實力」,對全球文化的影響,以及這些國家的政府能否利用軟實力增強對世界影響力。這是一道既能貼近時事,又能帶出新的概念和角度的題目。     過往問及文化全球化的議題,總是很籠統地問一些西方的飲食、流行文化對全球各國本地文化的衝擊。但今年這一題有趣,帶出了一個其實一直享負盛名的概念:軟實力。眾所周知,軟實力是由美國政治學教授約瑟

corner

標準工時的標準題型

   2015年文憑試通識科卷二第二題,是關於標準工時立法的。這也是一條非常標準的通識科考題,值得深入解讀,以利於輔助日常學與教。     首先,標準工時這個議題,是繼最低工資之外的另外一個關於勞工權益的恆常議題,非常具有探究學習的價值和意義。世界上不少地方都有最低工資和標準工時的勞工政策,香港非常艱難才能通過最低工資立法政策,現在焦點放在標準工

corner

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不可兼容?

   上期提到,筆者對今年的通識試題基本上是滿意的。本期提一例外,卷二延伸回應題的第1題(a):你認為中國要增強國力,政治穩定是否比經濟發展更重要?試解釋你的答案。     老實說,我就不知該怎麼解釋好。     第一,當題目用「……比……更重要」句式時,在邏輯上已經隱含了這項為非此則彼的二選一關係,彷彿兩者不可兼容。但只

corner

新聞自由的印象與實況

雖說卷二的延伸回應題不必非要依據題目提供的資料來作答,但題目資料本身總要能提供一點作答的啟發,否則這資料就變得沒有存在的意義。今年通識科考卷的卷二第一題,題目問及新聞自由問題。先看(a)分題,題目問有什麼因素會影響香港的新聞自由。再看題目資料A,是關於香港新聞工作者自己認為有沒有覺得新聞自由有所倒退的調查,另外也引述了某記者組織對香港新聞自由排名倒退,以及哈佛大學關於新聞自由對社會的正面影

corner

深淺適宜的全球化題目

   全球化單元的題目,似乎一直為不少同學畏懼,皆因「全球」範圍,過於廣漠,難以掌握。但今年通識科試卷的卷一第三題,卻是一條設計很好的題目,不止同時貫通全球化、環境和中國單元,而且難度適中,適合一般中學生的學習程度。     題目問及的「國際旅遊」,當然是全球化行為的一個重要體現。很大程度上說, 「國際」是對「全球化」的一個更為通俗的描述。所謂全

corner

法律不宜用作規限審美取向

   上回談到本年通識科考試的卷一第1題,這回繼續,順着談第2題—整形外科手術。從題目和題目資料上看,所謂整形外科手術,說得通俗一點,其實就是指整容或者類似的「輕量級」的美容手術。驟眼看來,題目似乎是問及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單元關於「個人自尊」。但細心看下去,又似乎重點不在這裡,而在香港單元的「法治」!     先看(b)分題: 「參考所提供的資料

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