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反對國民教育洗腦 支持「公民教育」洗腦!?

   坊間不少評論將國民教育喚作「洗腦」,藉此而反對之,更提出以「公民教育」取代之。此說相當流行於主流傳媒,但流行不等於真理,主流不等於可以豁免用批判性思考檢視之。此說之誤有三:第一,洗腦一詞,可用於政爭之扣帽,無益於事實之明辨。平常聽到學生說: 「我讀書讀唔入腦啊。」什麼叫「讀書入腦」?無人與生俱來就掌握知識。學習知識的過程,本來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由外入內的過程。香港學生非

corner

朱婆婆的環保「七出之條」

   如果有公民黨的讀者(如果真有的話)看到這個標題,別發火開罵。輕語調侃,幽默搞笑,是時下政治時事娛樂化的流行做法。許你惡搞,就不許我戲言?     這是一個研究香港法治和政治的熱門題材。既然法官侄女掌摑警察案,都可以用作高考通識試題,更何況這個影響更大的港珠澳大橋環評訴訟。從方便學生應試的角度來說,此題不難——─法官判政府環保署敗訴,反映香港

corner

「多數服從少數」的奇談怪論

   質疑國民教育的論調有很多,但近日有一種怪論,是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香港有許多少數族裔人士,向他們的子女宣揚中華文化、國民教育,不但與其族裔本身的文化有衝突,而且甚至違反種族歧視條例。好了,那接下來的結論是什麼呢?國民教育有違種族平等,不宜實施!     真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香港是中國領土,在中國領土上宣教中國文化,對於華人來說,自是文化

corner

國情之難 不在敏感 而在太深

   一談到國情教育,社會評論的焦點馬上像條件反射式地鎖定那些所謂「敏感議題」。To teachor not to teach,教還是不教!用這種逼供審訊式的簡單二分法來拷問各方。然而,有一點卻往往被有意無意之間遺忘了,那就是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詭異地被簡稱作「德國科」)是小學至初中必修。換言之,德國科的對象是6 歲至14 歲的少年學童。動輒用六四事件、審訊爭議、民工問題等議題

corner

一棍打死國民教育欠理性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一出現,社會馬上就會出現一些條件反射的言論:     這是不是洗腦教育?     會不會教敏感議題?     不能只談愛國、不談人權等核心價值;不能只歌功頌德而不允許批評國家的弊端。一如當初推出通識教育科那樣,彷彿教育當局在設計這類課程時,背後總是存在某些政治陰謀。因此,一出頭

corner

宏觀理想的微觀落差

   先看下面教學示例:議題一:一七八九年,法國爆發大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頒布了《人權宣言》,確立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但是,法國大革命也是人類歷史最血腥的革命之一,絕大多數貴族家庭和質疑革命者都被砍頭。     教學活動:讓一班小學同學討論,如何評論之。   議題二:一九六○年代,美國社會運動興起,反對越戰是其中

corner

國民素質 只是表象 不是本質

   不知是誰發明「國民素質」這個概念,魯迅?柏楊?這是一個貌似合理、實則廢話的概念。每當祭起「國民素質」這個法寶,總會激起人們一番慷慨激昂的褒貶,但絕少能引起冷靜沉着的思考。     我不反對用「國民素質」一詞來衡量一國之民的共同品格、公德、知識等各方面的水平高低。但要強調的是, 「素質」只是表象,不是本質; 「素質」是果,不是因!如果我們不問

corner

制度變遷也影響中國社會文化

   上期(4 月1 日第349 期)談到,將整個通識科中國單元作提綱挈領在於制度變遷。中國單元分為兩個主題:一是政治經濟外交等議題,二是社會文化等議題。從制度變遷着手探究主題一,無甚異議,但主題二呢?     筆者認為,主題二同樣是從制度變遷着手。     舉個例子:   主題二的一個重要議題是:中國社會

corner

中國單元之提綱挈領─制度變遷

   研習中國單元,如何在眾多零碎材料中理出頭緒?若理不出頭緒,所謂研習,只不過在追逐一大堆每天每處都在劇變的數據、資料,沒有任何價值。那如何理出頭緒呢?有一處可作提綱挈領——制度變遷。     整個中國當代問題,都是與制度變遷有關。研究中國問題,必須從制度方面着手,方能扼其核心。那有什麼制度呢?從大處着手,即中國的整個社會經濟制度。從小處來看,

corner

叮噹「百寶袋」──中國改革的聯想

   30 年中國改革史,甚至1949 年以來的中國歷程,可以說是一部制度變遷史,一部在務實主義和自圓其說之間徘徊的制度變遷史。     務實主義,或者簡單地說,務實的態度。一個國家會持續面臨各種各樣政治經濟社會民生問題,執政黨必須以務實態度,尋找和運用有效的政策措施,不論是為當下解決,還是為長治久安。     如何找出有

corner

再談泛泛而論

   前期提到,泛泛而論不易過關, 本期續談。     考評局另外一條樣本試題,是問及上海建迪士尼樂園。題目(a)問,樂園要成功,為什麼必須融入中國元素和改善內地遊客質素?     看上去也很容易答,香港有迪士尼,也有大量內地遊客。近年迪士尼製作了一些中國歷史題材的卡通片,因此考生應該對此有一定的認識。另外,提起內地

corner

教改是革命?

   教改,從來是教育改革的簡稱。     最近,有大學學者撰文,以「革命與妥協」來形容教改和通識的處境,教改忽然激化成革命。     改革與革命,就像希臘神話中克里特島上的兩道生死之門,該選哪道,這百多年來一直困擾着中國人。改革與革命,都要有理想藍圖。改革,除了要有達成理想的熱情外,尚有寬容的胸襟,去理解、體諒在改革過程

corner

泛泛而論也很難!

   有同工談起,通識考試答題不用太擔心,即使同學對題目背景知識了解不深入,泛泛而論,也能過關。     當真如此?我就沒有那麼樂觀。舉例:在考評局樣本試題中,有一條延伸回應題是論及中國節日文化的。題目資料提到,現在內地越來越流行聖誕節等西方節日,中國傳統節日不受年輕人重視,因此有學者呼籲保護傳統節日。     題目問這是

corner

魔鬼在細節中

   有一種情況很少人留意,通識科教學很容易陷入極為粗糙而不精準的狀況,這完全是有違通識科培養批評性思維的原意。且聽我舉例闡述:坊間不少課本、教材,在講授香港法治主題時,都借用Amina 襲警案作時事例子。問題是,不少教材有如下的邏輯思路:∵ Amina 又一次襲警,又∵她的家族有法官、律師背景,∴初審法官輕判她,是顧及她的背景。     ∴香港

corner

中國單元題目的「任一招」

   所謂「任一招」,這原本是在1998 年金融風暴時,傳媒調侃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的說法,就是指無論任何問題,都是用同一招數來解決。     無論是在公眾論壇,還是在考試測驗,筆者發現不少學生在分析通識中國問題時,居然也有這麼一招:無論題目問什麼,最後都可以用中國不民主、中國一黨專制等類似的內容作答,彷彿這就是一切現有中國問題的總根源,彷彿取消目

corner

不對稱的關注

   不要被我這個標題嚇住了,我的意思很簡單:不少人對中國問題的關注,是關注內政多於關注外交;關注表象多於關注本質。     中國內政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人權問題,更是其中最為人詬病的。打開每天的主流報紙,對中國人權的抨擊,可謂舉目皆是。通識科時事主導,那麼對中國問題的探究,自然就變成報紙主導。報紙集中批評中國的內政人權,那麼

corner

批評政府≠批評性思維

   上期(12 月17 日第326 期)談到,通識課堂的時事分析有死板化的傾向。這種死板的分析,有兩大特點:     第一,總是先於經驗地(a priori)認定,在任何議題下,做錯的永遠是政府部門,永遠是受到批評抨擊的對象。第二,既然官方一定是錯的,那麼官方的政策、做法也就一定是錯的,因此反對官方政策的民間觀點或方案,就一定是對的(見前期提到

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