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初中知識的銜接

   通識科既然是鼓勵學生融合所學的各科知識,用以探究時事議題,那麼學生所學的學科知識結構,就必然構成了通識教育科學習的基礎。這個道理看似簡單,但實際情況可能複雜得多。     第一,不同學校的學科結構可能完全不同,但通識教育科課程卻是統一的,如何能在不同學科結構的基礎上,教導學生掌握一門統一課程的通識科呢?雖然現時學校可以因應學生差異而對學科結

corner

通識科是知識論的問題

   通識教育科的問題,說到底是一個知識論的問題。不是故作驚人語,所謂知識論的問題,意指通識教育科這門學科到底是以什麼知識作為學科本體,或者說,這門學科到底承載着什麼知識。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到底希望學生學習掌握什麼知識。     對於中英數和傳統學科來說,知識論問題的答案幾乎是顯而易見的。但唯獨通識教育科,卻總是語焉不詳。課程指引所提及的「擴闊視

corner

通識教育科的簡化措施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短期檢討報告已經塵埃落定,無甚大的變化。然而,一直以來教育界前線老師都有聲音,呼籲要精簡通識科的課程,從而減輕教師的備課工作量。具體的精簡建議往往聚焦於減少教學單元,例如取消個別單元,或者將部分單元列為非必修單元。     筆者認為,取消單元和改部分單元為非必修,這種做法並不能對症下藥。通識科之所以備課工作量大,絕對不是因

corner

通識必備公共政策分析——以全民退休保障為例

   早前反預算案遊行中,例牌不斷有政團提及,用「全民退休保障」取代現時的「強積金」。這是一個頗令人納悶的提法。前者是一種養老保障,後者其實也是養老保障,有何區別呢?     大多數的通識科時事議題,均涉及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的一個重要的工具,莫過於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分析政策   論成本,前者是否低於

corner

政治議題的命題角度

   當今年通識科試題以「立法會拉布」為題之後,馬上有不少人猜想,明年很大機會問「佔領中環」!之所以這樣猜測貼題,背後隱含一種判斷:熱門的香港政治時事,一定是出題熱門。     熱門時事成出題熱門   問題是,熱門政治時事每日更新,全年多如牛毛,如何可以準備齊全?不錯, 「佔領中環」的確是近期非常熱議的事件。但是, 「碼頭罷工」事

corner

揠苗助長的通識科政治教育

   如果我在通識教育科的課堂上,教授和引導學生討論:將來的結婚伴侶應該是怎樣的?將來要不要生孩子?生下孩子後,應該如何教導孩子成長?請問大家對此有何觀感?估計不少讀者都會說犯不着這麼早就教學和討論這些話題吧,就算中六的同學也不過十八歲,剛剛成年而已。這麼早討論結婚生孩子的問題,似乎太早了吧。     結婚生孩子養孩子,是學生在不遠的將來所必然經

corner

拷問敏感議題的無聊心理

   通識科試題一出,傳媒又照例拷問,有沒有政治敏感的命題。這一屆試卷似乎沒有讓「熱心的」傳媒失望,的確就六四事件、立法會拉布等政治性的議題命題了。也有教育界人士對此表示歡迎,認為考評局不避政治敏感,勇於出題。然而,筆者認為這種想法相當無聊。道理很簡單,就兩點理由:第一,如果認為某些政治性的議題是敏感的,所以就應該出題,那麼是不是意味着另外一些政治性的議題就沒有那麼敏感,所以

corner

與其年年拷問,不如公開人事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考試剛剛完成,傳媒又例牌拷問一番。今屆試題以立法會「拉布」和六四事件對港人身分認同影響來命題,外間之反應,尤其是傳媒,可謂有讚賞亦有疑慮。讚賞,是因為考評局出題不避政治敏感,符合通識本意;疑慮,是擔心如此敏感議題的評卷,能否做到不偏不頗,不以考生立場評分。     對於上述讚賞,筆者覺得雖非不當,亦屬過譽了;對於上述疑慮,筆

corner

勿以政治掩蓋專業

   通識科試題一出,媒體焦點集中在兩條政治性的題目上:卷一第2題,問及「拉布」;卷二第2題,觸及六四事件。傳媒和不少受訪老師對如此命題,可謂既讚又彈。讚,則讚賞考評局不避政治,敢於用敏感的議題來出題。彈,則擔心這類題目層次較高,學生未必有足夠的知識拿捏作答。     這種又讚又彈的態度,本身就是矛盾的。通識教育科作為基礎教育的必修必考學科,首先

corner

從弒親案看品德教育(下)

   上一期談到學校在品德教育上面對的第一個困難:內涵難有共識。這一期談第二個困難:流於形式,走馬看花。     教學時數有限   所謂流於形式,如上期所言,學校必須編訂品德教育的課程內容,然後分配教學人手,規定教學時間,劃分課內課外。品德教育有眾多的內容項目,每一個項目所能分到的教學時數其實非常有限。熟習學校運作的人士就一定明白

corner

從弒親案看品德教育(上)

   一周之內,連續揭發兩宗青年弒殺父母兇案,不少有識之士又「例牌」責怪學校教育在品德教育上的缺失。光埋怨學校沒有用,問題的重點是:為什麼學校在品德教育會有所缺失,到底學校進行品德教育之時,會面臨什麼困難?     一個「例牌」的說法是,學校過分重視應試教育,以致忽略了品德教育。這種說法非常流行,但卻經不起嚴謹的思考檢驗。品德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內

corner

中國單元深不可「測」

   深不可「測」,指的是中國單元內容艱深,對於普及教育的要求來說,難以設計恰如其分的考評測驗題目。     但是,有不少老師和教育學者會對此不以為然。坊間不少中國單元的教材和參考資料,一如其他單元,抓住若干片斷的新聞現象,就急不可待地要學生分析現象的來龍去脈,評論箇中的是非得失。比方說,筆者曾經看過一份教材,作者把中國歷年的政治口號加以羅列,然

corner

非不為也 實不能也 ──談中國單元的出題困境

   最近讀到有文章言及,在新高中通識科考試命題中,中國單元所佔比例很低,有「去中國化」之嫌。筆者倒是認為,與其說命題者有「去中國化」之政治圖謀,不如說命題者「非不為,實不能也」──不是不想考中國單元,而是不知如何拿捏命題之深淺難易。     從兩屆練習卷和一屆考試卷來看,以中國單元為主的題目實際上每卷只有一題而已,相比與香港有關的題目都在四到五

corner

難為正邪定分界 ------ 中史科的國民教育內涵

   「危險,並不在於我們要去掩飾革命歷史中的巨大污點,去掩飾革命帶給人類的痛苦代價,去掩飾在革命的名義下犯下的罪行。危險,在於我們企圖完全忘卻並在沈默中無視革命的巨大成就。」   這是現代英國著名歷史學家E.H.Carr在他那十卷本的鴻篇巨著《蘇維埃俄國史》的結尾中留下的警語。   同理,要在國民教育、通識教育科和中國歷史科課程中,向學生講解

corner

中國改革與傳統關係──絕非簡單二分﹗

「現代中國」單元的文化主題,筆者有三項觀點﹕ 一,改革開放和傳統文化兩者之間並不是簡單的此消彼長關係; 二,在改革開放和傳統文化之間,尚有四九年建國至改革開放前形成的共產“新傳統”; 三,對傳統文化的界定,尤其是民俗,不宜“泛儒家化”。   對於舊的文化傳統,共產新傳統和改革開放這三者關係,筆者作如下概括﹕ 新傳統批評更否定舊傳統,&nb

corner

從着緊到輕慢──通識教育科的教育心理學

   古語云:穀貴傷民,穀賤傷農。說的是如果穀物糧食價格太貴,就會傷及民生,如果穀物糧食價格太低,又會傷及農民利益,這是古人對糧食價格作宏觀調控的經驗思維。不止糧食價格,其實世事皆是如此,無過亦無不及,包括通識教育科的公開考試及格率。     「合格率」不合時宜   當然,在「水平參照」這個新的評分標準下, 「合格率」幾乎成了一個

corner

千秋讀史心難評 ——再論中史科的國民教育內涵

   「危險,並不在於我們要去掩飾革命歷史中的巨大污點,去掩飾革命帶給人類的痛苦代價,去掩飾在革命的名義下犯下的罪行。危險,在於我們企圖完全忘卻並在沉默中無視革命的巨大成就。」這是現代英國著名歷史學家E.H.Carr在他那十卷本的鴻篇巨著《蘇維埃俄國史》的結尾中留下的警語。     同理,要在國民教育、通識教育科和中國歷史科課程中,向學生講解現代

corner

宏觀穩定微觀變化

   我這題目不是說中國經濟,而是講通識教育科的前景。通識教育科一直面臨一個兩難困境:     如果把課程內容全部「務實化」,也就是全部明確下來,雖然師生都易於應付教學和考評,但這就等於重回課程改革前的舊路,很快就會貼試題、硬背誦;但若把課程內容徹底「務虛化」,表面上看似乎解決了舊課程填鴨背誦的弊端,但整個課程和考評都變得茫無涯際,學與教的壓力大

corner

山圍故國周遭在──中國歷史科與國民教育

   無可否認,國民教育已呈七零八落之勢。有識之士提議,應該全面恢復中學必修中國歷史科,以中國歷史作為國民教育的根本。培養同學對國家民族的情懷,應該深植於對中國歷史文化的學習和認知。     如此說法,既認同,也不認同。之所以認同,是認同愛國情懷必是源自了解傳統,否則流於盲目。但之所以又不全然認同,是因為借中史科作國民教育,至少面臨兩個不易解決的

corner

舌尖上的國民教育

   《舌尖上的中國》,是本年度內地中央電視台製作的飲食紀錄片─一部難能可貴的國民教育生動教材。     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除了被冠以莫須有的「洗腦」罪名之外,教材的刻板硬銷,也的確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不足之處。國民教育的內涵核心,歸根究底都是發掘文化的獨特意義和價值,培養學生不僅了解中國文化,同時懂得欣賞中國文化。由認識客觀事實,逐步昇華到審美情

corner

虛有其表的「持分者」分析

   批評性思考及持分者分析(stakeholderanalysis),一直都是通識教育科課程的重點推行內容─儘管直到現在,何謂「批評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似乎仍舊不甚了了。     不同之處在於態度   但持分者分析就不同了,不論是坊間教科書,還是考試評核要求,這兩項都已經深耕細作,深入人心,甚至似乎到

corner

學習興趣的迷思

   自入行成為教育工作者以來,所謂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學習動機」這類的問題,一直使我深思困擾。社會上總有這麼一種觀點,認為考試扼殺了學生與生俱來對事物的好奇心,從而剝奪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使學生為應付考試而學習,整個教育被異化為應試教育。     關於應試教育的害處,論者已多,不必再議。筆者倒想討論一下一個更為根本的前提假

corner

非此則彼的中國形象

在BBC紀錄片《成吉思汗》中,蒙古大軍在西征歐亞大陸後,回師攻打中國的金朝。片中描繪金朝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近郊,盡是楊柳輕揚、平湖光影、山巒翠綠、水稻盈野,中州北國居然是一片江南風光!     不少人對中國有一種慣性思維,要麼覺得中國人依舊生活在傳統當中,要麼覺得中國人已把傳統摧毀殆盡。荷李活電影多傾向前者,海外華人學者多傾向後者。   先說前者。不少西方人不但把現代中國想像

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