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中聯辦開放日「接地氣」促融通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剛過去的星期天中聯辦開放日,那就是內地所說的「接地氣」!上個星期天,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舉辦了面向香港教育界的專場開放日,接待了包括筆者在內的600多位教師、校董等教育工作者,非常熱鬧,有文娛康樂、茶點招待等輕鬆環節,也有增長知識的科技講座和歷史圖片展覽,整個過程輕鬆愉快,毫無悶場。那麼為什麼說是「接地氣」呢?   中聯辦展現平

corner

適逢敬師日 西環門常開

 昨天星期日,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也就是香港市民習慣以其所在地「西環」作為簡稱的中聯辦,舉辦了面向教育工作者的專場開放日,接待了包括筆者在內的大批香港教師、校董和其他教育界持份者。   逢九月十日星期一是敬師日,中國人向來重視要挑選適當的日子做適當的事件,西環在敬師日之前安排給香港教育工作者的專場開放日,已經充份反映了其對香港教育界的重視和敬意之

corner

將國情和國際視野教育結合

 上次筆者提到,香港基礎教育非常缺乏拓展學生國際視野的內容,即使包含「全球化」單元課程內容的通識教育科也不例外。這次談談筆者對如何進行拓展學生國際視野教育的看法。   表面上看,「拓展學生視野」似乎是不證自明的觀點,但實際上在具體教育實踐上,卻更多是從學生生活所處的「社區」來展開各種教育,從與學科學習有關各類社區考察活動,到OLE(其他學習經歷,即課堂學科以外的學習

corner

港人對改革開放貢獻應入中史課程

 今年是中國開啟改革開放的四十周年紀念。而上個星期,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舉辦了名為「共享偉大榮光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港澳同胞參與改革開放奉獻祖國大型圖片展覽」,向全港社會展示了在這四十年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中,香港人通過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和學術交流等多種形式,對中國內地經濟騰飛、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所作出過的許多重要貢獻。   無獨有偶,在七月書展期

corner

缺乏國際視野的香港學生和課程

 香港名為國際都市,但不等於香港學生就一定具備國際視野。專門做香港學生國際視野的研究並不多見,多少反映了香港社會想當然地以為香港學生的國際視野應該不是一個大問題。2016年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做過一個相關主題的調查,是目前唯一可見在這方面的調查。   調查顯示,香港高中學生有近表示自己國際視野很一般或者不足。另外,在11條關於國際知識的問題中,受訪 同學的回答僅僅合格

corner

談品德教育與科技教育相結合

 國家對教育事業愈來愈重視,無論是在中小學全面引入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創新理科教育課程,還是進一步更新完善思想品德教育,都有可喜的創新和進步。然而,現在的課程設置中,一般都是嚴格分開不同的專門學科來進行,知識教育是知識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涇渭分明、缺乏聯繫,不利於培養青少年的綜合能力,也不利於為社會培養複合型人才。筆者忽發奇想,覺得以創新科技教育為核心的知識教育,其實完全可

corner

通識爭議豈在政治,更在科教

 近日,報紙忽然報導,教育局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正檢討包括通識科在內的課程,有指通識科將改為只有「及格」和「不及格」的等級,甚至計劃剔出核心科目,自然引起教育界和社會人士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講起新高中學制之下的通識教育科,首先要釐清的是,作為高中必修科目的通識教育科,與香港各間大學的通識教育,並無必然的聯繫。大學與中學都稱為「通識教育」,但無論從設立通識教

corner

普粵皆母語 何必相對立!

 普通話和粵語相互對立,這完全是一個偽命題,無論從學術和教育的角度,還是從政治現實的角度!   一方面,反對派政客們固然借助挑起普粵對立來煽動起恐懼內地的社會情緒,從而累積政治資本,而另一方面,有些提供「專業」意見的一些學者,則也無視香港教學語言的獨特發展歷程,屢屢給香港社會一個印象,就是要粗暴地抹去粵語的地位,至少在客觀上配合了反對派政客們這種挑動普粵對立的政治陽

corner

從「求其是但」到嚴準的語言規範

 自港英殖民地時代以來,對如何「政治正確地」表述歷史事件,從媒體報道到課本教材,都是一種抱着「闊佬懶理」的放任態度,只要不過分攻擊殖民統治體制,便可過得了殖民政府似無實有的新聞審查機制和向來存在的教材審訂機制。從來對於諸如「一黨專政」、「中港關係」之類表述,並無規範化,各人自由發揮。   表疑慮未必是反對派   現在從特區官方表述,到課本教材開始

corner

國防軍事教育需新思維新方法

 我一直覺得(但從未寫文章提過,止步于不同場合口頭上分享),國防軍事教育的內容,不能僅僅是軍姿軍操、整理內務和射擊訓練,就算把六套軍體拳全部教了,甚至把特戰隊、偵察兵專用的軍體拳都公開教了學生,那又如何呢?不是説這些不重要,而是要強調一條:國防軍事教育,本身也是屬於教育和教育學範疇內的分支,因此也必須按照教育學原理和教育的規律來檢視國防軍事教育的內容。   比方説,

corner

旅遊觀光與考察學習的區別

 自教改以來,到課室之外,甚至校園之外進行交流考察活動,在基礎教育階段變得愈來愈普遍。對於同學來說,能間中離開課室外出活動,這當然是好事,可以紓緩一下日日如是的坐在課室櫈子上聽課所帶來的壓力。不過,有趣的活動不等於有教學價值的活動。有時候我們在推行這些考察活動時,真的會有意無意中忘記了教育的元素,只着重考察活動的趣味性,最後變成為考察而考察,很可能會浪費了同學老師的學與教時間。&nbs

corner

中國歷史科將助學生理性認識國情

 中國歷史科,今年又再成為教育和社會焦點議題。   其實,當前關於中國歷史科的討論,社會和媒體往往混淆了兩件事情:一是中史科必修,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到的,從2018-19學年開始,中國歷史科將列為初中獨立必修學科。二是採用新的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大綱。根據教育局和課程發展議會中史課程委員會的工作進度,新的課程大綱在完成了第二階段的業界諮詢之後,再進行修訂和試教,最快都

corner

修讀中史有助產生理智的國家觀

 中國歷史科,今年又再成為教育和社會焦點議題。其實,當前關於中國歷史科的討論,社會和媒體往往混淆了兩件事情:一是中史科必修,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到的,從 2018-19學年開始,中國歷史科將列為初中獨立必修學科;二是採用新的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大綱。   根據教育局和課程發展議會中史課程委員會的工作進度,新的課程大綱在完成了第二階段的業界諮詢之後,再進行修訂和試教,最快

corner

怎麼看對國歌法本地立法的這五大爭論

 11月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將《國歌法》納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政務司長張建宗表示,港府會盡快展開本地立法程序,訂立本地的《國歌法》條例。因為內地和香港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法律制度,所以把本身屬於大陸法的《國歌法》轉變成普通法的《國歌法》條例,難免出現若干爭論。對於這些爭論,筆者整理了以下自己的看法:   爭論一,國歌條例通過後,會否增加學校國歌教育的壓力?&nb

corner

促進發展與人心回歸要高度結合

 十月份是一個精彩的月份,既是世界矚目的中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又是香港特首推出第一份施政報告。前者,中央領導人著重提出了要牢牢掌握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中央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深化內地與港澳的交流合作,「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後者,社會輿論普遍認為,林鄭提出了新的理財管治哲學,對於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乃至一帶一路發展鴻圖充滿期待。   筆者認為,

corner

國歌法細節爭論不宜抵消立法本意

 9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國歌法》,下一步就是通過《基本法》第18條而將之列入附件三,正式成為特區實施的全國法律,並由特區自行立法落實實施的細節,此舉馬上引起了社會的又一番爭論。筆者認為,國歌法的落實細節,可以詳細而充分地討論,但在討論乃至本地立法的過程中,不宜逐步演變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意無意之間稀釋乃至抵消了在包括香港特區之內的全國範圍實施國歌法的本意。  &

corner

香港教育要撥亂反正 從委任愛國愛港者開始

 8月1日,特區政府正式宣布委任不久前辭去教聯會副主席的蔡若蓮校長出任教育局副局長。自坊間流傳這項委任之時,反對派便猛烈以各種手法作「預防針式」地反對該項委任。綜觀各種反對委任理由,其實主要集中在一條:教聯會是一個建制陣營歷史悠久的愛國教育團體,在過去的國民教育科事件、違法佔中、旺角暴動等事件方面,支持特區落實國教,反對佔中、暴動等激進政治行動,立場鮮明。而今次被委任的蔡若蓮校長,長期

corner

生涯規劃與國情教育相結合

 生涯規劃是香港教育術語,簡單來說,就是指對學生進行升學和擇業的輔導和教育。國情教育,毋庸再多言,就是引導學生更為準確客觀地認識中國國情與發展狀況,從而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提升國民身份認同。驟眼看起來,兩者好像風馬牛不相及,前者是屬於學生升學就業輔導,後者是價值教育。   但是,筆者認為,這兩者在香港不但高度相關,而且只有相結合起來,才能使這兩方面的教育工作做得比

corner

基本法教育須掌握法律基礎知識

隨着課程發展議會通過《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在初中實施三年十五個小時的基本法教育,可以說是勢在必行。在 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基本法教育,這是理所當然而毫無異議的好事,正如即使在殖民地時代,在初中階段也是有專門 介紹香港公共事務的經濟及公共事務科,初中階段恰好是進行有關特區公民教育的適合學習階段──比小學階段有 更高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又沒有高中學習階段的應試壓力。為了更好落實

corner

以專業降伏教育政治化

參選行政長官的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是熟悉政府運作和財政的高級官員,她提出的教育政綱,包括訂立幼師薪級表、改善中小學編制、增加各類教育的支援、改變設備和增加資助專上學位等,「超越政治掣肘、立足專業判斷」。期望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教育政策能大有作為。   無可否認,過去多年以來,香港教育一直飽受政治化的衝擊,從反國教,到呼籲罷課、違法「佔中」這些大是大非的大事件,到通識教育科、中國歷史

corner

《基本法》教育的基礎知識和爭議議題教學

 隨着課程發展議會通過《中學教育課程指引》,在初中實施三年十五個小時的《基本法》教育,可以說是勢在必行。在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基本法》教育,這是理所當然而毫無異議的好事,正如即使在殖民地時代,在初中階段也是有專門介紹香港公共事務的經濟及公共事務科。初中階段恰好是進行有關特區公民教育的適合學習階段——比小學階段有更高的知識基礎和能力,又沒有高中學習階段的應試壓力。為了更好地落實《基本法》教

corner

校園談「獨」難之又難

誠然,如果同學在校園內要提及「港獨」,是無可避免的。撇除社會運動式的所謂關注「港獨」之類的行動,在校園之內至少有兩個場合會觸及「港獨」議題:第一是通識教育科課堂上,第二是同學總有可能在課堂之餘問起「港獨」問題。筆者一直堅持認為,對於「港獨」違法性這方面,再怎麼專業的老師也不是專業的法律工作者,不可能完全從法律專業的角度去辨析哪一種涉及「港獨」的言行是違法,哪一種不是違法。對於老師來說,他們只能從教

corner

偽命題說多了就成為真命題了

魯迅曾經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理,那些一再宣稱「港獨只是偽命題」的人,其實有沒有想過:即使「港獨」是個偽命題,但偽命題說多了,也就有可能成為真命題了。由於持這種「港獨偽命題論」的人,不僅有來自傳統反對派的,而且似乎更多是來自中間派甚至建制派的,故此很有必要花一番唇舌來縷析一下「港獨偽命題論」到底能不能真的站得住腳。 「港獨偽命題論」一個非常核心的觀點是,所謂

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