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Lawrence
熱門:

舊思維難解新議題

   今年通識科終於將中國單元議題納入卷一必答題,而且一下子設定兩題,這本是好事,畢竟重新反映通識科課程的全面性。第一題問及「三農問題」,看罷題目,又覺得有點擔心。倒不是說題目設計有什麼大問題,而是擔心兩點:一是對什麼是熱門時事議題有所疑慮,二是對評卷的要求有所憂慮。     先說第一點,記得在2012年第一屆正式考試之前,曾經出過一份練習卷。練

corner

世界史中的中國史

   與其抽象地討論應否中西史課程合併,不如落到實處,看看能否孤立地只教中國歷史而不觸及世界,或者相反,只教世界史而不教中國史。後者比較容易理解,在中國香港這個地方,只教世界史,不碰中國史,這是不可理喻的。總不能叫學生只去了解天腳底那麼遠的事,卻對身邊的事視若無睹。問題在於前者。   中國,說到底也只是這個地球的其中一分子而已。從古到今,這個地方上生存着的

corner

從辯論賽看中國議題教育缺乏

   上周擔任了一場由大中華青年連線和《大公報》等機構合辦的「當代中國」辯論比賽的決賽評判。辯論題目是: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對香港是挑戰大於機遇。兩間參賽學校辯論隊的同學都非常努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從辯論內容上來看,卻讓人深以為憂。坦白說,正反雙方都沒怎麼觸及「一帶一路」政策的具體內容,只是泛泛地討論中國內地的發展對香港的影響。換句話說,正反雙方似乎都不了解「一帶一路」

corner

領土問題

   筆者很少在通識科課堂討論領土爭端,倒不是說通識科不關注這些,而是不容易說得清、道得明;直到最近,中緬邊境的果敢問題被傳媒一再報道,然後有些網上評論(居然包括香港)開始關注這個問題,甚至連釣魚島爭端等問題也一併扯入,然後又是一番上溯中國歷史,下陳當下戰略等等高大宏觀的論斷。     美國歷史學家、戰略專家Edward Mead Earle教授

corner

再談頁岩油氣

   上回談到頁岩油氣與通識科能源科技,話音未落,國際油價又一次急挫。據說這背後又是傳統石油開採業和新生頁岩油氣開採業之間的割喉式價格競爭所引致。一如其他新生科技那樣,頁岩油氣技術的理念剛剛萌發之際,新能源科技概念便開始在經濟領域尤其在金融領域急忙炒作。     根據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Gregory Zuckerman的著作《The Fracke

corner

油價和能源環境單元議題

   經過半年的大跌落之後,世界原油價格在今年一月開始逐漸蝸牛式回升。從去年六月的107美元╱桶(迪拜價格,得州和北海布蘭特價格不盡相同),一直插水式狂跌至今年一月初46美元╱桶,三月終於回升到約58美元╱桶,但距離百元大關還遠着呢。   筆者忽然引述原油價格,不是想做世界能源投資分析,而是想重提一個似乎被忽略了的通識教育科單元──能源科技及環境單元。雖說

corner

論平衡觀點的閱讀習慣

   我的邏輯很簡單:通識教育科講求議題探究,議題探究倚重新聞時事素材,新聞時事素材絕大部分來自傳媒新聞報道和評論文章。而當傳媒報道及評論愈發觀點單向之時,通識議題探究就很容易變成探究單向觀點,本來沒有成見的,變得有成見;已有成見的,變成加深成見。     克服沉悶享受知識快樂   眾所周知的原因,香港的主流媒體在中國內地議題和香

corner

中日之間誰更「中國」?

   上一期談到,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一方面處心積慮侵略中國,但另一方面又毫不掩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偏愛,這造成了當時的中國人在處理對日關係時有敵友難辨的情緒迷惑。其實,甚至連作為侵略者的日本,有時似乎也表現出中日文化同源的「身份認同」情意結,下面聊舉數例:     「卧薪嘗膽」運動:讀過中國歷史關於甲午戰爭的人都會知道,甲午戰後,根據《中日馬關條

corner

兩頭要緊的中國歷史教育

   所謂兩頭要緊,是指上古歷史一頭,以及近現代史一頭。所謂上古歷史,不是僅僅包括很大程度屬於神話傳說的三皇五帝,更重要的是,以考古發現有依據的華夏文明開端的歷史,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中華大地上散播各處的文化遺跡。至於近現代史,就是指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之後,一直到改革開放這段「兩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中華民族與內憂外患奮鬥的激盪歷史。     

corner

信今傳後 時存殷鑒

   佔領行動終於清場,後佔中的檢討及重建工作擺上日程。各方各界陸續建言,不乏真知灼見。筆者留意到一點意見,似乎沒有人提出來過──政府應該編撰並公佈一份關於佔領事件經過,以及各部門處理應對的總結性報告。既上呈中央以作彙報,亦呈交立法會及公眾以作事件交代。     可能有意見認為,一份報告有何作用?既非重建的措施匯總,更可能惹起更多社會爭論,不利往

corner

良渚文化博物館對歷史教育啟發

   十一月頭去了一趟杭州,杭州景色固然美得無話可說,但此行卻有一處景點引起了我的思考─良渚文化考古博物館。雖說良渚文化不是第一回聽說,但真的去它的遺跡博物館,這卻是第一次。     博物館的館藏不止豐富,而且對良渚文化與其他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之間的關係,乃至與整個中原文化形成的關係,全部用文物證據和地圖描繪解釋得清清楚楚!並且得出一個非常重要的

corner

傳媒報道手法影響學與教

   筆者想指出一個很少被關心通識科的人士注意的現象:傳媒報道手法對通識教育科學與教的影響。眾所周知,通識教育科是沒有審定課本的,前線老師無可避免必須自行編撰教學材料,同時亦鼓勵同學們主動搜集新聞時事材料,自主探究學習。換言之,傳媒的新聞報道及評論,其實是教學素材的主要甚至唯一來源。那麼傳媒打造新聞故事的手法,無疑也就深刻地影響着通識科的學與教。    &

corner

偏見是怎樣煉成的──也談通識科的爭議

   十一月二十四日,教育局公布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新學制中期檢討及前瞻」諮詢,通識教育科自然又成為關注焦點。筆者留意到媒體報道的一個關注焦點,就是建議 刪去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的「影響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因素」。由全港收視率第一的電視台新聞報道,到公信力第一和銷售量第一的報章傳媒,都把這 一建議放在報道的頭版,繼而聯繫到近年學生參與社運、佔領行動之類事件,最後例牌採訪

corner

不要用常識來掩蓋知識

   上期大談法治和自由背後的「契約論」哲學基礎,又提及法律學所謂的「比例原則」(a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結果有同行讀者直接打電話來提意見,認為通識教育科毋須講授着這麼專業的知識,學生只需具備常識(common sense)便可以了。     常識,這恐怕是通識教育科最大的蠱惑人心的迷思。上述同行的說法,其

corner

法治與自由存在矛盾?

   2014年通識教育科DSE考試報告出版了,卷一第一題目自然又成為社會和傳媒關注的熱點,皆因為該題是問及社會政治參與和法治的。題目的第(b)題,是要求考生指出資料B中所示的兩個出現矛盾的香港社會核心價值。根據報告公布的評卷參考(第27-28頁),建議評改準則認為,兩項矛盾的核心價值分別是言論╱遊行自由和公眾安全╱公眾秩序。前者比較容易理解,就是涉及自由權利,後者雖然一般都

corner

通識科又起波瀾

   報章頭版頭條報道,說有建制派議員建議特首,將通識科課程設計法治和政治的內容刪減,然後加入一些關於「一國兩制」、中國經濟近年發展等內容。報道更煞有介事地提到,有計劃將法治政治的內容由原來的25%減少到18%。     筆者當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曾經有過這麼一段對話,但讓我感到納悶的是,上述報道內容基本上並不符合現在的通識科課程的實況。如果真的曾

corner

後佔中的思考

   無論佔領中環行動是警方全面清場,還是佔領者自行離開,總會有徹底結束的一天。筆者曾經兩次去過金鐘現場,一次白天,一次半夜,無可否認的是,佔領行動的參加者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十來二十歲的學生或青年人。一般論者的著重點在於這次佔領行動是一個自發的、去中心化、網絡發散動員型的社運,也就是說從社會組織學的角度來分析佔領行動的運作模式。筆者更著重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到底這次佔領行動反

corner

政治全球化能刪掉嗎?

   全球化單元已經夠艱深的了,政治全球化主題就更加深上加深,師生皆難以應付。故此,應該把政治全球化從通識科課程中刪掉。     上述觀點,您同意否?     如果因為內容艱深就可以刪掉,那應該刪掉的東西就多的是!教文科的老師可能覺得兩個科技單元的內容艱深,應不應該刪掉?同理,教理科的老師可能覺得三個社會人文單元的內容艱深

corner

「佔中」打開潘多拉魔盒

   無論「佔領中環」行動是警方全面清場,還是佔領者自行離開,總會有徹底結束的一天。筆者曾經兩次去過金鐘現場,一次白天,一次半夜,無可否認的是,佔領行動的參加者80%以上都是十來二十歲的學生或青年人。一般論者的着重點在於這次佔領行動是一個自發的、去中心化、網絡發散動員型的社運,也就是說從社會組織學的角度來分析佔領行動的運作模式。筆者更着重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到底這次佔領行動反

corner

答致校長書

 早前,有宣稱將會參加罷課的學生向其所讀學校校長呈交匿名信,信件提及了若干問題,要求校方回應。對於學生的罷課行動,教聯會深表關注。為此,本會就信件內容作出如下回應:   答:本來按照通行做法(國際標準乎?),對於一切匿名信函,皆可不作回應。現在姑且相信來函者你真的是我校學生,稍作破例,予以答覆如下:   原文:2014年8月31日,人大通過了對香

corner

全球化單元考蘇格蘭公投?

   真的有同學這樣問我: 「全球化單元會不會考蘇格蘭公投?」這個問題真的讓我有點啞然。一來,學生問考不考,其實也是人之常情。課程範圍這麼大,學生想要確定一下哪些內容最重要,可以諒解。但這二來,也反映了這門學科也的確很難完全擺脫應考壓力的牽制。     應考壓力,與其說牽制學生學習,不如說先牽制老師的教學。比方說,當學生問及上述問題,我很自然就會

corner

通識科的全球化單元議題

   全球化單元,似乎一直是通識教育科的最大難點。若果淡化處之,那不僅讓通識教育科的課程內涵大打折扣,而且也跟香港這個號稱國際化都會的地位配不上。香港的通識教育,總不能只通於中、港,甚至只通於香港,而不通於全球吧?   參考過往的考卷題目,全球化的題目一般都集中在全球文化方面,雖然也會滲入一些經濟全球化的因素,畢竟文化全球化的背後動力往往是經濟全球化,但說

corner

最刺激的學年開始了

   最刺激的學年開始了。為什麼這樣說呢?通識科教學考評都離不開時事,現在人大常委決議定下了政改的框架,接下來有關香港單元之法治及社會政治參與主題的時事,不但是持續熱門的議題,而且學習難度也將不斷加大。     姑勿論你喜不喜歡政治議題,或者贊不贊成通識科老是以政治議題作必答的試題,現在的客觀現實就是:通識科試題集中在香港單元,而香港單元的法治及

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