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社會風傳所謂“退學潮”。如個別媒體報導,在特區教育部門落實了通識教育科課程改革之後,以及即將推行國家安全教育之際,香港部分中小學出現學生退學現象,說什麼要脫離“洗腦教育”云云,然後有家長帶著退學的孩子,拿著BNO舉家遷到英國。 誠然,選擇在何處就學,純粹是個人選擇,本也無可厚非。不過,如果選擇並非出於理智與冷靜,而是想當然地以為香港存在所謂的“洗腦教
女兒正讀小學,喜歡閱讀,近日陪她閱讀,有幾件趣事,引起我的聯想,可作分享: 女兒有一本有趣的小書,是兒童版的古典小說《鏡花緣》,用現在的話來說,屬於玄幻神魔文學,但改編者很有心思,原著其實是兩條主線平行敍述的:一條線是講武則天與反對她的人鬥爭,另一條線是講男主角書生唐敖到海外歷險,後來留在海外修仙不歸,天上下凡投生為唐敖女兒的百花仙子,隨之赴海外尋父。&nbs
教育局早前披露,上學年有23名中小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創7年新高。局方近日向校長發信,稱近月接連發生學生懷疑自殺身亡的事件,實在令人惋惜和痛心,期望教師掌握識別及支援有自殺危機學生的基本知識,包括從學生周記、作文內的信息、學生出席或病假紀錄、朋輩或社交網絡等留意學生是否有自我傷害的行為。 學生自殺無非是學業壓力、家庭變故、同輩關係、遭遇不測、生活瑣事等導致心理脆弱、心理崩潰,
四月三十日,香港大學當局表示,收回學生會會址和其他設施的管理權,不再代收學生會會費和提供財務管理服務。眾所周知,近年大學學生會(包括但不限於香港大學學生會)屢屢做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言行,從宣揚極端本土論、民族論(源於學生會雜誌)這些明裏暗裏推動「港獨」的論調,到實際上參與到涉嫌違法的種種激進行動,以及在畢業典禮和公務會議上的惡劣表現,例子實在太多,但大學管理當局一直都保持沉默忍耐的態度
在香港首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上,香港中聯辦主任、香港特區國安委國家安全事務顧問駱惠甯提到,“凡破壞國家安全的,屬‘硬對抗’,就依法打擊;屬‘軟對抗’,就依法規管”。“軟對抗”這個話題,恰恰是筆者的長期關注。 過去兩年,特別是2019年,暴徒明目張膽大搞“硬對抗”,上街堵塞道路、破壞店鋪、放火燒人。到去年6月底,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初步到位,很大
今年4月15日是實施《香港國安法》後的第一個「國家安全日」,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日前以「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認識及反思國民責任」為題撰文,表示教育局會繼續以「多重進路」方式支援學校開展國家安全教育。而為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大中小學系統、規範、科學地開展國家安全教育,國家教育部於2020年9月28日印發《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提出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安全教育體系,系統推進國家安全教
這裏所講的紅與黑,是借用內地的說法:低級紅與高級黑。低級紅,大意是指故意用誇張失實、無知極端的方式來凸顯自己的「正確性」,反而引起大眾的反感,變成反效果;高級黑,大意是指用高超語言技巧,含沙射影、指桑罵槐,用暗示而非直說的方式來攻擊別人。這裏所說的課程改革,準確來說,是指初中中國歷史科教材的審定工作。最近有媒體報道,說教育局對幾個出版社的初中中國歷史科的課本審定,出現了有別於以往的修
近日教育局長楊潤雄接受內媒中新社訪問時表示,局方將向全港中小學派發讀本《我的家在中國》,作為教學輔助材料。讓學生可以閱讀,教師在準備教材時亦可有更多資料供參考,可用作教學輔助。 據了解,最新版本的《我的家在中國》涵蓋6大範疇,包括山河、湖海、節日、民族、道路、城市。每個範疇亦有8本書,合共48本。讀本圖文並茂,以影像方式展現中國廣袤的自然地理風貌、歷史人文景觀及經濟社會發展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近日撰文指,經歷過去的社會動盪,香港在中央的支持和社會的努力下,逐步走過「由亂到治」的道路,並指與其他受影響的社會環節一樣,教育亦需撥亂反正、正本清源,讓教育回歸教育。《憲法》和《基本法》是國民教育重要一環,建立國民身分及價值觀,成為有質素、對社會有承擔,並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新一代,是教育界推行教育的應有之責。 國民教育是理性認知的基礎,而國
最近,教育局公布方案,不止原有通識教育科要削減課時,而且是中英數通四個核心科目都要一併削減課時,為學生釋放空間,以便能多修一個選修科目,或者參與其他學習活動。削減的課時,大約是中英數每科每周減少一節課(四十分鐘),通識科減少兩節課(一小時二十分鐘),總共每周減少五節課,剛好相對於一門選修科所需的每周課時。 原則上無人反對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但落入具體細節時,至少
教育局早前公布高中四個核心科目的改動方案,其中通識科的課程及考評改革幅度較大。教協上月向通識教師發出問卷,諮詢前線教師對通識科修訂的意見,是次調查收到273位通識教師回應,當中超過八成(84.3%)受訪通識科教師不同意重整及刪減課程內容,超過五成(54.6%)教師更表示非常不同意。教協認爲,大部分教師不支持教育局的改革建議方案,應尊重前線教師的專業意見,所有課程改動均需經過教育界的專業討論,促局方
鑒於有某些媒體對國家安全教育作出毫無根據的指控,亦存有誤解,教育局日前在網站發表題爲「消除有關香港學校推行國家安全教育的誤解」的文章,作出澄清,以釋公眾疑慮。 某些媒體的誤解,是接受其他國家推行其國家安全教育,卻不接受香港推行國安教育的雙重標準。針對此點,文章表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所有國家和地方每位負責任的國民必須履行的義務。香港特區亦不例外。
世事如棋,教育局相繼推出通識科改革方案和國安教育指引,本來以為會激起巨大的爭議和業界討論,結果業界的關注焦點顯然不是放在這些,而是集中於到底甚麼時候可以恢復面授課堂,尤其是到底會不會採取強制師生檢測措施。畢竟這停課已經接近一年了,雖然實施了網課,也部分恢復面授,但網課效能不宜高估,半日面授時間不足,甚麼時候能夠採取更大比例的學生回校面授,仍然是整個教育界和家長們普遍關注甚至深感焦慮的
前日,教育局終於推出通識教育科的改革細節。如果要筆者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去除教育泡沫的課程改革!去除什麼泡沫呢? 去除偽評論偽思辯泡沫 首先,去除偽評論、偽思辯的泡沫。舉個例子,在舊的通識科課程中,雖然號稱有中國單元,雖然在中國單元內號稱一樣有「國家近百年發展的主要歷史時期和重要歷史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和外交概況」、「國家憲法
去年底,教育局宣布改革通識教育科,並提出十項改革方向。今個月,「重新冠名委員會」成立,對未來這個新通識科的科目名稱、課程綱要和考評要求,作重新改革。 坊間關於這場改革,意見固然有很多,但筆者認為,說一千、道一萬,其實歸根到柢一件事最為重要:未來這一門仍舊維持必修必考的核心科目,到底要達到甚麼教育目標。或者再簡單一些來說,透過學習該門學科,我們期望學生能夠學會甚
校本管理,似乎一直爭議不斷。從二千年初大的辦學團體極力反對,到在反國教事件、興德學校事件和近兩年家長對部分教師教學行為的不滿,雖然這些教育界事件彼此完全不同性質,但幾乎都牽涉到對「校本管理」的爭議。「校本管理」到底何方神聖,何以事事與之相關?這裏至少要從政策本意和實際運用兩個方面,方能理解。 先說政策本意,自《2004年教育(修訂)條例》(即俗稱《校本條例》)
近日,香港語言治療師總工會製作了名為《羊村12勇士》的兒童繪本,內容是由12港人事件改編,將12港人形容為溫純綿羊,並用大灰狼形容中央政府,12隻羊因受大灰狼迫害而坐船遠走他鄉。該組織還在網上呼籲家長以及從事兒童工作人士人手一冊,向小朋友講解12港人在內地受審一事,令更多人關注事件云云。 眾所周知,12港人因偷越邊境被捕、受審及判刑,將偷越邊境淡化為「坐船遠走他鄉」,將偷越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 近日教育局宣佈將大幅度改革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爭議經年的通識科又再次成為社會和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說起這個熱點問題,常見的觀點包括諸如該科考試經常出政治題目、課程範圍過闊、獨立專題探究(IES)工作量太大等等。這些觀點都沒有錯,但並未觸及該學科最根本的問題:課程綱要虛而不實,但考試題目卻是實而不虛。這是一
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早前獲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撥款研究。研究調查了二百五十名高中生,當中八成七稱對政府無信心,認為是警號。研究團隊稱學生信任政府,背後原因是他們覺得自己有份參與青年政策,要予機會年輕人做改變社會的事。 調查研究似乎認為,青年對政府無信心是因為政府沒有讓青年覺得有份參與青年政策。但有幾個問題值得注意:第一,導致高中生對政府無信心的真正原因是甚
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終審法院批准了律政司對取消壹傳媒集團老闆黎智英保釋的上訴申請許可,重新羈押了黎,直到2021年2月1日終審法院開庭審理該上訴為止。這不僅僅是特區國家安全法的第一大案,全港、全國甚至全球都關注着,同時別忘了這也是特區國家安全教育的第一示範教材! 根據特區國安法第九和第十條明文規定,學校有法定責任要開展國家安全教育,提高這方面的安全意識和守
政府去年引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以「危害公安」為由訂立《禁止蒙面規例》,一度因原訟庭裁定違反《基本法》而失效。律政司提上訴獲判部分得直,惟律政司和提控的前任泛民議員均認為條例尚有須釐清之處,並獲上訴庭批出終審上訴許可。終審法院日前宣判泛民一方的上訴被駁回,而政府的上訴則得直,日後合法與非法遊行集會均不可蒙面,只要示威者一蒙面,就馬上可以拘捕。 這次是終審庭的終極判決,判政
教育局長楊潤雄近日接受內地傳媒訪問時表示,去年反修例事件中的被捕人士有4成為學生,已要求學校為被捕學生制訂專門輔導計劃,要希望令他們明白行為不當之處,及如何理解這個社會的發展等。 教育局在今年6月發通告要求學校為被捕學生制定個人化的長期訓輔計劃,引導曾觸犯法例甚至曾被法庭判處刑責的學生重回正軌。學校是教育的地方,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正面思維以及正確認識社會發展、成爲負責任的
本文題目所指的﹐不是指教育政治化所帶來的危機﹐而是業界可能因為過度聚焦於所謂的政治化﹐而忽略了教育所真正面對的危機 ------ 香港教育的品牌效應正漸漸下跌。 先說教育政治化﹐這一點許多有識之士已經談了許多﹐簡單講就是指過去近十年以來﹐從校園到校外﹐從老師到學生﹐大量本來屬於政壇博弈的議題和行動﹐以各種方式進入校園之內﹑課堂之上和學生校外活動之中﹐使得不少的